《感遇》 其二
蘭葉春葳蕤,桂華秋皎潔。
欣欣此生意,自爾爲佳節。
誰知林棲者,聞風坐相悅。
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?
此詩是張九齡遭讒言,被貶爲荊州長史時所作。開元末期,唐玄宗沈溺聲色,怠慢政事,寵信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。牛、李結黨,把持朝政,排除異己,朝政更加腐敗。
張九齡對此十分不滿,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,托物寓意,作《感遇十二首》。詩人托物言志,以春蘭和秋桂的芳潔品質,來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節操;以春蘭和秋桂不因無人採折而失去芬芳美質,來比喻自己的志潔行芳,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懷。
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,以春蘭秋桂對舉,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。三、四句,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,不求人知之品質。上半首寫蘭桂,不寫人。五、六句以「誰知」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。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。
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,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。詩以草木照應,旨詣深刻,於詠物背後,寄寓著生活哲理,蘊含深厚,耐人尋味。
這首詩中的春蘭秋桂和陸游《卜算子》「只有香如故」的梅花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網路上,看到一些朋友對於此詩發表感觸。有的朋友說,草木哪有那麼多想法?詩人想得太多!真的是蠻可愛的看法。
欣賞詩詞,個人認為只要喜歡就好了。那些詞句能夠引起你的青睞,甚至背誦下來時,我想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夠了。
然而,想更進一步解讀,甚至引用的時候。那麼,你就有必要了解,作者當初寫作此詩詞的背景,如此才能夠體會詩詞的真正涵義,才不會誤解、誤用,貽笑大方,讓那些作古的詩人,都還要從墳墓裡面爬起來跳腳呀!
以上部分內容及圖片摘自網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