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蝶戀花》

 

今古河山無定據,畫角聲中,牧馬頻來去。

滿目荒涼誰可語?西風吹老丹楓樹。

 

幽怨從前何處訴,鐵馬金戈,青塚黃昏路。

一往情深深幾許?深山夕照深秋雨。

 

 

納蘭性德,是中國文學史上少見的文武兼備的詩人。他19歲就考上進士,又以家世及武藝,為康熙任命為侍衛。康熙有意栽培他,賦以政事,可惜他英年早逝,31歲就去世,有生之年,一直任武職官。

 

這一闕《蝶戀花》是他奉旨出塞時候作的。他見到塞外歷史上爭戰不息,實際上,又沒有誰能真正佔有荒漠大地,引發了很深的感慨。

 

見到「青塚」(昭君墓)對昭君毅然無悔,背負天下蒼生安危的重任,出塞和親的這一份深情,更是感佩。這不僅是兒女私情,更是為國家民族的大愛。

 

這深情像什麼呢?像疊疊無盡深山中的落照,也像淒淒冷冷,深秋時的綿綿秋雨,無止無休。

 

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,景象博大磅礴,情感淒婉幽怨,自然流暢。面對塞外景象,作者以景寫情,又以情帶景,使情與景、形與意融爲一體。而上篇寫眼前之景,下篇寫從前之誌,虛實形成對比。就整首詞來看,手法嫻熟而精到。

 

納蘭公子在6/25的文章中提過了,這回對此詞著墨不多,我要談的是王昭君。

 

王昭君,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。昭君的故事,在中國流傳甚廣,無數文學,藝術作品,都以她作為主角。

 

昭君和親的故事在大漢族主義者的眼中都是一個悲劇,理由是:王昭君被毛延壽這個小人所害,被迫遠離故土,就算她贏得了單于和匈奴牧民的尊敬和愛戴,但一個溫婉的水鄉女子怎麼可能和野蠻人有共同語言呢?

 

千百年來,人們就是在這種心結中,感嘆著王昭君的悲慘命運。然而,我們不得不打斷延續了千百年的一廂情願式的意淫。

 

王昭君到了塞外後,並不像傳說那樣,日日思念中原、思念皇帝,鬱鬱而終,甚至自殺而亡,而是享盡頂級待遇,終老於幸福之中。個人認為其幸福程度,可能比管道昇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 

王昭君抵達匈奴后,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,被封為「寧胡閼氏」。據《漢書·匈奴傳》等史書記載,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所生的兒子,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。

 

婚後三年,呼韓邪去世,嫡子雕提模皋繼位。依照匈奴汗國的風俗和律法,嫡子有跟庶母結婚的義務,於是王昭君再嫁給新單于。

 

二人年齡相當,新單于更加愛慕王昭君。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,昭君仍繼續做她的皇后,跟新單于又生了兩個女兒,分別嫁給了匈奴貴族。

 

要一個聰慧的女人,願意為一個男人生兒育女,沒有感情做基礎,那可是生不出來的。況且,在匈奴的婚姻制度中,一個男人是可以娶很多的老婆,需要她去傳宗接代嗎?

 

在一大群妻妾爭寵中,昭君得以做了兩任皇后,又可將兒女撫養成人,沒有讓其在成長過程中被殺害,足可證明其聰慧過人、手段了得。而這些若沒有單于的支持,那也是騙人的。

 

至於王昭君與漢元帝之間的愛情,則根本沒有可信度。後宮佳麗無數的漢元帝,面對絕世美女,產生剎那間的眩暈是可能的,但產生愛情的可能性極低。況且,就在王昭君辭行之後五個月,漢元帝就死了。

 

昭君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,並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。單于聽老婆的話,從此,漢匈兩族團結和睦,國泰民安,「邊城晏閉,牛馬布野,三世無犬吠之警,黎庶亡干戈之役」,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。

 

她以一個和親女子,勇敢面對生命中的劇變,沒有自艾自憐,反而活出自己的一片天,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;她讓一個太平盛世,在這一片不寧靜的天空中漫延開來,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。元代詩人趙介認爲王昭君的功勞,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。

 

女人,具有極強大的靭性。疾風知勁草,女人是勁草;雖說女人心海底針,但若給她想要的愛,她會為你披荊斬棘;巾幗英雄比比皆是,《未來產業》的作者Alec Ross說:「未來有發展的國家,一定要女人參與在社會、文化、經濟與政治的各層面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微微一笑 的頭像
    微微一笑

    腹有詩書氣自華

    微微一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